掌握數據力!曼谷捷運靠「能源數據」,驅動洽圖洽地下商圈能源數位轉型 2025 / 01 / 21 能源數據的有效揭露,可以幫助組織提升用電意識,讓用戶管理能源更有感。但關於組織透過能管工具有效節電的案例,坊間多見製造業、重工業等用電大戶情境,而鮮少聽聞零售業如何導入能管、有什麼具體實績。本文將透過曼谷捷運局的地下商圈案例,分享在複雜的電力節點與電價方案之下,場域有效節電、推進高達 58% 綠電占比的經驗,為零售服務業開啟綠色轉型的能源基石。
耗電巨獸變永續好厝邊?AI 資料中心,助企業盤點「算力碳排」還可加購「碳抵換證書」 2024 / 09 / 02 在核三即將除役之際,AI 資料中心帶動用電需求急速成長,發展 AI 該如何兼顧永續目標?這一期專欄,將與大家分享資料中心業者,如何透過能源物聯網轉型「能源服務商」,結合資料中心與新能源商業模式。
從電網看缺電議題:台灣真的缺電嗎?缺電的定義是什麼? 2024 / 07 / 16 身為亞洲 AI 重鎮的台灣,有 NVIDIA 與 AI 供應鏈加持, 經濟股市蓬勃發展。而各國最擔憂的則是台灣的能源政策,能否跟上 AI 成長所帶來的電力缺口?台灣缺不缺電,成為國際焦點。
年棄電量 17.6 億度!日本正規劃以 AI 參與「升載型需量反應」 2024 / 05 / 27 當企業都在為了綠電不夠而苦惱,電力公司竟因為綠電太多而不得不棄而不用?隨綠電佔比逐步提升,勢必會遇到綠電發電尖峰,電力供過於求的棄電議題(curtailment)。 如何透過經濟市場、電價策略與人工智慧,讓電網有能力應對綠電的間歇性,提升綠電使用率,是所有國家在淨零轉型終將面對的課題。
電價調漲下一步?從澳洲、日本經驗看 AI 與綠電應用 2024 / 04 / 22 經濟脫碳、電價調漲是不可逆的國際趨勢。高核電占比的法國和英國,台灣身為能源進口國,勢必面對長期電價上漲的挑戰。電價調漲是不可改變的未來,是否有其他方式可提前佈局?
數據碳商機來了!日本小鎮如何推動城市「零碳俱樂部」? 2024 / 02 / 19 直面城市淨零的諸多挑戰,NextDrive 與瑞穗銀行、日本第三大石油公司 COSMO,在日本福島縣的會津若松市攜手推出「零碳俱樂部」計畫,並成功獲得日本「區域脫碳先行區」百大示範城市之一的肯定。
綠電採購 PPA,為何成為日本企業初期淨零的最佳手段? 2023 / 12 / 27 一、電力市場電價飆升,提高轉供綠電採購協議(Off-Site PPA)意願。企業與發電廠簽綠電採購協議,綠電價反而穩定。二、Feed-In Tariff(FIT)躉售制度結束,改為 Feed-In Premium(FIP)制 三、放寬綠電零售法規,發電業者也可直接銷售綠電。
儲能系統、技術、設備詳解,臺灣面對缺電、停電的轉型關鍵! 2022 / 09 / 22 若要實現淨零碳排,甚至達成 RE100 全綠電使用之終極目標,儲能系統(ESS)絕對扮演關鍵角色。儲能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相當廣泛,大致可分為發電端、電網端(輸/配電)、用戶端等三大應用類別。
ESG 浪潮下的「小屋革命」,為何成省電 80% 能源的淨零碳建築? 2022 / 09 / 16 面對2050淨零碳排目標時,我們很難忽視建築部門(尤其用電行為)的碳排佔比——因為它高達37%。 如何提供既舒適又永續,且兼顧可負擔價格的建築,是所有人苦惱的課題。我想透過小屋熱潮的議題,帶您了解:小一點的空間,能為用電行為帶來多大改變。
不只是工業廠房的專利!農、牧場也能打造「虛擬電廠」 2022 / 06 / 30 台灣即將邁入 7 月,正式進入夏季的同時,隨氣溫上升而增加的用電需求,與日落時分的鴨子曲線,都將會是電網穩供的一大挑戰。透過「虛擬電廠」建立可快速反應的電力供需調整機制,已成為新常態,除了過往依靠工廠綠能與蓄電池搭配,如今新型態的農、牧場藉由得天獨厚的綠能條件,成為「虛擬電廠」( Virtual Power Plant, VPP ) 市場潛力軍。
藏電於民!日本用七千戶家用型蓄電池穩定電網,打造虛擬電廠國家隊 2022 / 06 / 30 藏電於民,日本展開國內最大分散式能源管理實證 先看日本的實例。過去七年,日本除了使用分散式能源,讓多樣、小型的設備加入發電與儲能的行列,經濟產業省也鼓勵導入家庭能源管理系統,調度家用蓄電池、電動車充電樁。 有了家庭能源管理系統,就能啟動自動需量反應——讓物聯網即時判定、操控電量;如此一來,若發生能源危及事件,資通訊技術將迅速反應,也減少調度風險。
能源轉型時代,「新能源管理」為何成為企業佈局關鍵? 2022 / 05 / 29 NextDrive 藉由第一線參與日本能源市場的經驗,提供順益「虛擬電廠」的藍圖建議,在順益中壢廠導入能源管理系統、 屋頂裝設 610.98 kWp 的太陽能板、 建置 216 kWh 儲能設備,以「太陽能自發自用」模式供給廠區用電,大幅降低廠區對於台電供電的依賴,並有調降契約容量的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