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這一期能源週報中,我們看見,隨著再生能源技術的進步及普及,全球綠電產業正面臨新一波市場轉型挑戰。
在台灣,經濟部能源署近期預告114年度各類再生能源躉購費率,地面型太陽光電的躉購費率降幅高達5.1%,成為各類型中最大降幅。躉購費率的持續下調已成不可避免的趨勢,這也對綠電業者提出了新的經營挑戰:如何從依賴躉售的模式,轉向更具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,將成為台灣能源產業未來發展的關鍵課題。
在日本,綠電售電業的轉型則走在更前端,提供了值得參考的創新案例。例如,ヒラソル・エナジー株式会社與株式会社イースト・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正推動將固定價格買取制度(FIT)轉為浮動價格補貼制度(FIP),並結合儲能電池與精準發電量預測技術,大幅提升太陽能發電的效率及供應靈活性。
此外,Octopus Energy 推出的「太陽能初期零計劃」,以零初期費用策略吸引消費者參與,藉此建立穩定的長期綠電用戶群,展現綠能普及化的另一條創新道路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繼上期全球最大房地產信託 Prologis 與住友人壽簽訂 CPPA 後,本期 Prologis 更宣布攜手 SCSK,將國際再生能源電力證書(I-REC)售予日本卡西歐,展示以「自發自用+餘電轉供」模式,並結合儲能設備的綠能售電策略所帶來的龐大潛力。
總結來說,無論是面對躉購機制調整的台灣,或是積極試驗市場導向策略的日本,隨著綠電占比逐步提升,市場轉型已是大勢所趨。